近日,从天津市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过去一年,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显著增强。截至2024年底,滨海新区有效发明专利26513件,占全市36.4%;高价值专利11172件,占全市40.6%;万人均有效发明超过130件;完成京津冀首批10件开源专利挂牌;立项市级知识产权项目50项,占全市39.4%;滨海新区获授“京津冀专利转化运用先行区”。
据了解,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年共受理专利预审申请2367件,预审合格1707件,通过预审获得快速授权专利1188件。2024年,聚焦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举办航空航天、信创、新材料产业等12场“一月一链”专利产业化推动活动,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专利供需对接常态化交流平台,形成“政研企金服+”模式,推动更多“专利”变“红利”,形成良好社会效应。累计邀请650余家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创新主体,发布可转让、许可专利3884件。
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方面,开发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系统,完成挂牌数量1200宗;持续发挥滨海新区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和融资风险补偿金投贷联动作用,推动完成知识产权44件商标、专利质押融资工作,质押金额超50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指导发行全国首笔ABCP模式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融资1.662亿。
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实践路径,上线运行“滨海保护中心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累计为34家企事业单位颁发55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助力天津临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所属企业2项数据知识产权完成1000万元的质押融资贷款,助力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实现数据知识产权应用新突破。
此外,滨海新区聚焦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目标,以更优制度、更实举措、更强合力,积极构建“严、大、快、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优势持续放大,获批第三批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
2025年,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将紧贴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三新”“三量”工作重点,聚焦滨海新区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和《国务院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和国际合作全链条提质增效。
聚焦知识产权创造引领,加速开展专利商标增量培育。发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在京津冀、环渤海和国家级新区中,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支撑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好带头作用,加快实现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力争有效发明专利突破3万件,专利转让许可突破6000件,打造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和集成创新重要源头。健全高价值专利质量管控和培育机制,全区万人均高价值专利超60件。
聚焦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探索市场机制驱动创新发展。奋力打造京津冀专利转化运用先行区,全面推动《天津市滨海新区强化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走深走实,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和转化运用重视程度,提高知识产权价值实现能力。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跨区域交易机制,加速“沉睡专利”流通,探索扩大专利开放许可试点范围,推广采用专利“先使用后付费”许可模式。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鼓励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引入更多类型金融保险机构,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开发,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2025年完成质押融资金额不少于55亿元。搭建高质量对接交流平台,持续推动“一月一链”专利产业化系列推动活动常态化。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