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关于 Apple Watch 的起诉文件终于来了,不出意外地来自专利流氓。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一家名为 Masa 的专利持有公司日前在一份起诉苹果的文件当中表示,Apple Watch 侵犯了他们所持有的多项技 术专利。据了解,Masa 早在 2014 年 2 月份就已经向苹果发送过电子邮件,声称如果他们要推出智能手表产品,被会遭到起诉。
Masa 表示,Apple Watch 当中的信号接收、短信接收、电话接听等功能都侵犯了他们所持有的专利,因此这家公司在起诉文件中要求苹果作出赔偿。
也许是因为树大招风的原因,苹果在近几年是被专利流氓盯上次数最多的科技企业之一。比如在 2013 年,苹果被非执行实体起诉的次数达到了 42 次,只落后于 AT&T 的 51 次。如果计算 2009-2013 年来被非执行实体起诉的总次数,苹果以 191 次排在美国科技企业的第二位,谷歌以 192 次位列榜首。
(来源:威锋网)
【评析】
张文华:个人认为,专利流氓产生的根源在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杜绝该行为或者减少专利流氓公司对专利诉讼的滥用行为,可以从该角度入手。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对提起诉讼方的发起方进行资格审核,如果确认诉讼发起方为无实体业务的公司,则可以取消其诉讼资格或者提高其诉讼成本,其中,对于后者,例如可以提高起诉时的起诉成本或者其败诉时的赔偿金额;
2. 易被专利流氓关注的公司或者有被其进行起诉的风险的公司要未雨绸缪:可以建立反专利联盟,一旦发起诉讼,则可以整合专利联盟的资源进行抵抗;当然对于联盟内的各个企业应避免向专利流氓公司出售专利,并对联盟内或联盟外的公司进行宣传,减少其收购专利的来源;还可以时刻关注专利流氓公司的专利收购行为(可以从技术领域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关注),提前做好应诉准备。
谢湘宁:近几年苹果公司已经成为全美被提起专利诉讼最频繁的公司,在Apple Watch上市之后,不出业内人士的预料,针对苹果公司的Apple Watch产品已经被发起了专利诉讼。而此次发起专利诉讼的是一家名为 Masa 的专利持有公司。
专利流氓本质上属于非执业实体,这些个体或公司手握专利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官司,获取高额利益,这些专利不会用于生产、制造任何产品或服务。反过来看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在产品方面的成就自不必多言,苹果公司向来也是被认为最注重专利的公司,也是非常注重专利的,但作为有理有据的苹果一方,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呢。在美国做专利诉讼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就从当前的立法层面来讲,法官在做判决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你是苹果公司,对方是专利流氓就会做出故意倾向于苹果公司一方的判决,如果客观存在侵权产品,苹果一方显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此,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我们该如何面对专利流氓。
显然专利流氓的目的就是在于获取利益,而对于类似于苹果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会出于减少成本的意图出发,满足专利流氓的要求,由此,慢慢的助长了专利流氓的自信心,发起更多更广的专利诉讼,一定程度使得专利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所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如果企业有能力就应该去正面应对这些专利流氓发起的诉讼,或者联盟其他企业的专利资源进行抵抗,同时,在专利运营过程中也尽量避免将专利交易给专利流氓。而从立法角度出发,针对专利流氓发起的诉讼,如果发起方败诉,这种性质的公司应该被判以更加严厉和严重的处罚,例如提高赔偿金额、拉入专利诉讼黑名单等,至少可以抑制专利流氓随意发起专利诉讼。
张逢新:如何有效应对"专利流氓"如今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利益的诱惑下,苹果、谷歌等这些"巨头"所赚取的高额利润自然会被"专利流氓"垂涎,因此Apple Watch被"专利流氓"盯上也自然没有意外,然而该怎样对付这些"流氓"呢?仅凭借企业个体单打独斗恐难收效,还得依靠国家力量和行业联盟。
日前发改委牵头正式启动《滥用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指南》的起草工作,这表明我国司法界将正式对"专利流氓"宣战,尽管这份指南的起草并不容易(例如,如何在司法操作上对"专利流氓"进行识别和界定),但相信汇集众人之智,最终必定会有令人满意的成果。
在此,笔者也略微提出一点个人拙见以供参考:个人认为对付"专利流氓"可以从上游和下游两方面着手,从上游来看,应尽可能降低专利交易成本,从而尽可能减少落入"专利流氓"手中的有效专利量,例如建立"专利交易平台",使专利权人与专利真正需求方沟通成本大幅下降,此举或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专利流氓";从下游来看,"黑名单"制度或许是一个较好选择,通过列"黑名单"的方式来抑制"专利流氓"行为,使其有所收敛。当然,真正有效解决"专利流氓"问题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的协作。